很早就發現小饅頭從小喜歡隨著音樂搖擺(說是跳舞好了),律動似乎是她與生俱來的本事,所以把拔媽咪在去年10月就幫她報名了雲門的生活律動課程,從"律1"開始,每週一天,每次45分鐘,律1的22堂課(約$12,000)在四月結束. 或許是因為用一種遊戲方式引導孩子培養對音樂與身體之間的關係,不像一般的舞蹈課程有一定的舞步,說真的把拔無法感覺小饅頭因此進步了什麼. 那麼還應該繼續讓她學(玩)嗎? 在還沒有評估到底對小饅頭是好還是不好,媽咪又續上"律2",到這禮拜也上了28堂吧?
小饅頭的親子手記,裡頭紀錄每一堂課的授課目的與重點,以及家長回家可與孩子一同延伸練習的建議...
小饅頭上玩28堂的"證據"
昨天把拔與一個朋友聊到到底讓孩子去學習某一個活動或課程,應該用什麼角度出發? 是發掘興趣,培養興趣,還是糾正習慣?? 我們該培養孩子興趣還是從學習中發現另一個潛能? 把拔的朋友,讓家裡的姐姐上心算課,目的是透過心珠算訓練她專心,不過聽說也沒有因此比較安靜.
把拔想了想,那或與我們朝著小饅頭已經發現的興趣繼續培養,好像是正確的決定.
翻了一下林懷民所主張的"去框框教學法", 在不刻意模仿大人的舞步下,才是真正發展孩子的創意與想像力的最好方式. 讓孩子自己去隨意創造喜歡的方法,把拔覺得應該讓小饅頭慢慢認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令人欣賞的風格. 這樣的out-of-box的活動理才是現階段小饅頭的需要.
雲門律2的22堂課內容. 跟律1一樣,還是透過遊戲探索律動潛能. 也許,把拔媽咪不用再多想讓小饅頭去yamaha,繪畫,心算,語言...等等東西. 因為要真的是小饅頭有興趣才重要
回想起前一陣子商周982期所介紹的一本書,日本暢銷作家村上龍的最新著作:《工作大未來——從十三歲開始迎向世界》,只看過網路流傳書摘,但應該接近與行行出狀元的意思吧?!
「世界上只分成兩種人,從事自己喜歡且適合自己工作並藉此生活的人,以及不是那樣過活的人。」從13歲起,就讓小孩栽進自己感興趣的世界,有朝一日,奇蹟就會不可思議的展開!
村上龍並認為,好奇心,是人類發展最重要的武器,一旦消失,就等於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能量。事實上,每個人生下來都有源源不絕的好奇心,不幸的是,在教育或社會化過程中,不斷的被成人世界充滿的妥協與庸俗給抹殺掉了。
尤其在亞洲,十三歲,甚至更早開始,孩子被迫埋首於補習班的書籍中,等到考上大學,頭一抬起來,才發覺自己連喜歡什麼都不知道。一進入職場,好奇心更被工作壓力一點一滴的消磨殆盡。
因此,十三歲到二十二歲這時期,孩子既有旺盛的好奇心,也有邏輯思考能力,又沒有社會壓力,可謂孩子探索興趣的黃金十年。
每種好奇心與興趣,都有可能創造優秀的孩子.
商週982期連結 : 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webarticle.php?id=23292
- May 10 Thu 2007 23:09
生活律動 v.s. 工作大未來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